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理性與感性

Life is the game that must be played.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我第一本看Jodi picoult寫的書,是My sister's keeper.(姐姐的守護者),內容講的是一對因為大
女兒得了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而需要找到配對基因來解救她的父母。透過醫學科技生下小女兒,幾年下來,小女兒可以給的的東西從血液、白血球、骨髓等等,不勝枚舉,一直到了這一刻要捐腎臟了,她終於受不了,決定控告父母剝奪其身體使用權。相當爭議性的一個題材,其實故事內容遠比介紹精彩很多,還有很多是沒有說出的內幕,然後最後深深引起了ㄧ家人的反思還有要求父母正視現實的demand。

這其實不只值得思考,也很兩難。給,但雖然說腎臟少了ㄧ顆,另外一顆可以繼續處理身體需求90%的功能,所以只要好好靜養,其實還是可以安然的活著。但是,誰知道會不會有併發症?如果功能反而發揮不如預期?如果之後那顆腎臟在她長大後,卻不幸病變,但卻也無法摘除,因為那是唯一一顆。再來,那是器官,不是像頭髮一樣的機制,斷掉簡短再生就有了。不給,社會輿論的撻伐,對家人沒有無私的愛,劊子手,姐姐死了之後,成為家族罪人,終日面對以淚洗面的父母。所以,該怎麼辦?

我記得我也曾經看過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該個案將自我經歷寫在自由時報的副刊,也是一位白血病需要移植骨髓的病人。她說從小兄弟姊妹她跟二哥感情其實不好,可能是因為父親對她的偏愛,導致二哥對她總是有難解的心結。當她被宣判需要移植骨髓否則5年存活率30%的時候,她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去驗了自己是否符合捐贈者的資格,二哥也去了,但他不是因為想救她,而是因為不想背負社會評論說他見死不救,也認為沒有這麼巧,這麼低的機率,不會剛好他符合。結果出來了,莫非定律又再一次嘗到勝利滋味,只有二哥的資格符合。但是當二哥二話不說拒絕的時候,她覺得,這比死亡還難受。故事沒有從此幸福美滿的結局,她選擇釋懷,接受化療並等待移植中心的配對。

Jodi picoult陸續出了幾本書,都在探討社會很具爭議性的倫理題材,迫使讀者去思考。像是The Tenth Circle(第十層地獄)講述被強暴女孩的被懷疑是殺害強暴男孩的兇手,Nineteen minutes(事發的19分鐘)探討孩子是校園殺手以及校園暴力種種問題。然後,最近有一本書引起我的注意,Change of Heart(換心)。

換心講的是死刑犯決定要將自己的心臟捐給受害者的等待心臟移植的妹妹。先不管這故事還有哪些其他探討議題,當我在看到這一本書介紹的時候,我問了ㄧ位朋友,在這樣的情境下,你接不接受這顆心臟?然後我發現答案很取決於你的角色,身為等待心臟的人跟其他家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不管怎樣,都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我發現這問題很有趣,然後我還發現大學主修不同會有迥然不同的回答。然後當角色變換,也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我目前還在進行這個小研究,等我問完我周遭的人之後我在來說一下我的答案。然後拜託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也告訴我,如果是你,你會怎樣。

1.你是等待心臟的人,接受還是不接受?

2.你是父母或其他兄弟姊妹,你會希望等待心臟移植的當事者接受還是不接受?

沒有留言: